松花石的美学意义探究
(下)
人,从来都是集体之中的一份子。对于松花石的爱好虽是出于个人的志趣,然而由爱石者结成的石友之间的关系,石友群体的作用,却是一种社会性的表现。从中我们看到了松花石友的主体之美,行为之美和结果之美所体现的同乐共济的社会和谐之美。
(一)松花石友的主体之美
松花石友的主体之美,主要是观念之美,表现在松花石友尊祖怀乡的审美情结,砚石同赏的审美交融和众赏同乐的审美传达。
松花石友总是自觉地将松花石文化与长白山的地域文化、满族文化、清宫廷文化等相融合。说到松花石的渊源,松花石友上溯至先秦,认为《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的“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国。”不咸山就是长白山,“不咸”意为“神巫”,即长白山为“有神之山”。这是长白山见诸于古文献中的第一个名称(10:4~5)。而肃慎氏则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是满族的先世(4:25)。在汉代,尚处于原始部落时期的肃慎人将松花石作为饰石,其后又在唐代的渤海国以此向中原朝廷纳贡的贡石。直到清康熙时期作为磨石的松花石被擢升为大清国宝松花石砚的砚石,成为在全国所有名砚中独占鳌头的“唯一”。松花石友对承载着如此悠久丰厚文化传承的松花石的情有独钟,正是一种尊祖怀乡的审美情节的使然。
纹韵 | 王连春
松花石由石而砚,又由砚而石。作为砚石和作为奇石,成了松花石文化不可分离的两翼。我们看到,松花石友常常又是松花砚友;松花砚友也常常是松花石友。这在其他砚石或奇石中是不多见的。于是,自然天成,不假人工,人合天意的松花奇石与精心巧雕,天合人意的松花石砚在展场、藏馆、纸媒、微信等载体上同台竞秀,交相辉映。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个宣称某一事物为美的判断,本质地包含着这种普遍性的要求”,就是说当我认为某事物是美的时候,已经预设了人人都认为是美的前提。因此,审美必须传达;而且,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通感”,审美又可以传达。
正是基于对这种审美规律的认识,松花石友总是不遗余力地将松花石的审美感受向大众传播,并且注重实物的展示,和文字解读这两个方面。
由于美感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感受,我们永远不可能用概念性的文字尽述一枚松花石的形质色纹的美,实物的展示则是最直接的审美呈现。从1999年12月在辽宁省沈阳举行的全国奇石大赛中松花石崭露头角,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松花石与松花砚同台双秀,获得中外友人的高度赞扬;以至从20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白山·江源松花石文化旅游节”,持续地走出去,请进来的松花石、松花砚的实物展示,松花石和松花砚的审美形象也越来越广为人知。
另一方面,直观的审美形象表达不出好石者、赏析者以石缘情畅神的审美体验与感悟,这时就必须借助于文字,借助于赋文以美了。
著名松花石赏石家钟代江在其《松花石漫笔》著作中,不仅对松花石提出了“三看三品”的鉴赏方法,而且提出了命名、写诗作赋的赋文以美在松花石文化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松花石文化正是在审美形象展示和内蕴文字表达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天造奇石的自然美和人赋秒意的艺术美相融汇的最高层次。
(二)松花石石友的行为之美
松花石石友的行为之美,表现为松花石友之间的社团合力,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合力,松花石事业与产业的交融合力。
以石结缘,在求得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进一步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在构建社会和谐上的一大功能。在1979年松花石作为清宫御砚的砚材被再度发现后,1994年白山市江源区的奇石爱好者在寻石中也再度发现了松花奇石。1997年,以刘洪声为会长的江源县奇石文化协会宣告成立。
2000年,白山市的广大奇石爱好者进一步成立了以刘洪声为主席,温雪松为副主席兼秘书长的白山市奇石文化协会。到2010年6月,会员遍及吉林省富有松花石资源的6个市、州的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在白山市江源区宣布成立。
2006年,吉林省通化市松花砚的生产业主和爱好收藏者成立了由刘祖林任会长的通化市松花石砚协会2007年以刘晓春为会长的“通化市观赏石协会”成立。
松花石友和松花砚友的群体活动,让同宗同脉的松花石砚和松花奇石构成了松花石文化发展的两翼,振翅高飞。
正如1979年~1980年间国之瑰宝松花砚的复兴是吉林省政府部门与民间共同努力而“重见卞和”的那样,在松花石石友组织协会,致力于挖掘、发展松花石文化的同时,吉林省和地方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形成了政府与民间互动的合力,成效显著。
2009年由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政府赠送给全国政协的一方巨型松花石砚《江之源》,就是由刘洪声捐赠砚材,由江源区政府委派巧匠精心雕琢而成的。该砚长2米,宽1.2米,厚0.3米,重达1.5吨。其上有长白山的天池,下有浑江之源的涓涓细流,右有莽莽林海,江源人民的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情志寄托于松花砚上,在全国政协礼堂展现于世人。
心心相印 | 钟代江
2011年5月,吉林省松花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白山市江源区成立。白山市江源区继2008年建成中国松花石艺术馆后,在短短的几年内,江源区现已大手笔地构建了“一城、两馆、两园区和两个培训基地。即,一城:长白山奇石文化城;两馆:松花石艺术馆和江源长白山松花石博物馆;两园区:园林石主体公园和松花石产业加工园;两个培训基地:江源聚缘松花石技能培训部和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的石产业发展平台体系,而且将石产业与旅游、休闲跨界融合发展。
作为松花石文化另一重镇的吉林省通化市与白山市相距约五十公里,其松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是政府与民间合力以共。通化市的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瑞璟松花石交易中心成为通化市松花石砚和松花石的集中展示、销售和批发的最大集散地。通化县大安镇通往湖上坑的公路两旁三户一家店五户一作坊,成为了松花奇石和松花砚的民间流通市场。
在政府与民间的通力合作打造松花石文化品牌中,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功不可没,该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以松花砚为主题的工艺美术大展和百花奖。推广展示奖励制砚人员的工艺美术成果。特别应该提及的是通化市师范学院和白山市的培训基地开办了培养松花砚雕刻和设计人材的专业学科,为松花砚产业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夯下了牢固的基石。.
在上述政府与民间的协同努力的事例中,我们还清晰地体会到了松花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融汇、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以其非盈利的公益性、普惠性为其特征,吉林省及松花石各产区的政府有关部门的市场规划、政策扶持、即基于此;面向大众的博物馆、艺术馆、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学校专业的设置、传媒报道等等也基于此。这些松花石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松花石文化产业的推动,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产业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松花石产业链的集群,赢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商业运行中松花石的形象展示、销售、广告、宣传、拍卖、收藏等也具有发掘、提升松花石文化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文化事业的作用。
(三)松花石石友的成果之美
自1979年松花石被再度发现至今的三十八年间,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统摄下和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创新氛围中,松花石石友在松花石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对松花石的地学成因、矿物组成、地理分布作出的科学研究,对松花石的应用历史作了上溯至先秦的梳理,均获得了重大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松花石友探索求真的成果之美。
第二,在对松花石自然属性和历史传承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松花石友自觉地将松花石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白山地域文化、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相融汇,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松花石友努力求善的成果之美。
第三,在对松花石不假人工的自然美的发现,和对松花石命题配座赋文的艺术美的创造中;在对松花砚等工艺品雕琢中,顺应料石形质色纹的自然属性的审美创造中;在对松花奇石、对松花石砚等工艺品审美欣赏的各取所需和见仁见智中,充分体现了松花石友以真启美,以善求美,各美其美的成果之美。
松花石石友真、善、美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松花文化产业已经成了产学研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大小中企业相配套的规模性产业。在松花石主产区的白山市江源区更是具有支柱产业的意义。在国运兴、收藏热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于是有了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砚雕刻技艺》保护单位“刘祖林松花石砚艺术馆”馆长和传承人刘祖林,还有因松花石砚雕刻而同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的张国江,代表吉林省人民庆祝香港回归的巨砚《松花紫荆情系根》的主雕刻师李淑英,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张涤新,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世林、房功理、王照辉等。
天门洞开 | 刘晓春
在松花石的地域品牌打造上,硕果磊磊,异彩纷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关于批准对松花石、松花砚实施地理产品保护的2011年第22号公告,将松花石松花砚产地范围设定为吉林省白山市、通化市、延边州的相关下属市县区,并提出了专用标志使用和质量技术要求。
2007年8月,中国特产之乡活动推荐委员会将白山市江源区命名为“中国松花石之乡”;2009年5月白山市江源区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2009年10月中国文房四宝特色区域的命名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通化市被授予中国松花砚之乡荣誉称号,白山市江源区被授予中国松花砚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组成的中国赏石文化的传承,从谱系特征看以书籍文献的传承最为重要。在松花石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中,松花石友的著述是重要的成果之美的体现。董佩信、张淑芳编撰的《大清国宝松花石砚》于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满族兴发之地的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的“史”展开,论述大清国宝松花石砚的砚材的发端的“源”,再论及宫廷御用的松花砚的宠幸和改革开放后再度复兴的“砚”,勾勒出了一篇上溯先秦下至当代的历史长卷。
此后有关松花石、松花砚的著述甚多,有制砚大师刘祖林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松花石砚》;董佩信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的《关东奇宝松花石》;郑光裕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松花石》;2009年7月号《中国地名》的《松花奇石》专刊;袁毅编著,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2011年6月出版的《中国松花石之最》;钟代江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的《松花石漫笔》;由吉安市于2017年组织编写的《传奇松花石》;郑光裕主编,于2012年印发的《松花石与江源》;藏全业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的《松花石传奇》;吴增良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长白山松花石雕刻》;刘祖林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的《中国松花石砚》;钟代江主编,2014年出版的《吉林省旅游商品集锦·松花石卷》;李英、李英睿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的《松花石文化传承与发展》等。
除了以上不完全的统计外,还有松花石和松花砚的爱好者发表于全国各期刊报纸的上的难以尽述的图片与文字。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在编的、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提写书名的《长白山松花石名石大典》,这是由松花石产地的协会、石友会同全国的松花石爱好者的结集之作,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她将带给我们的文化厚重和审美惊喜。
六、结语
就在笔者即将完成此稿时,“长白山之夏”第九届白山·江源松花石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于2017年7月19日在白山市江源区举行。本届旅游节由白山市委、市政府,江源区委、区政府主办,江源区泽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协办单位有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和吉林省松花石商会。节庆时间从7月19日至9月19日。
一壶春秋 | 蒋炜
在这届节庆中,松花石文化与旅游作了无缝对接。长达2个月的安排,正是白山江源地区的生态游、民俗游、觅石游的最好季节。据悉,开幕伊始,就有的松花石摊位的石头被买家“打包”而悉数买走,新推出的松花石新品黑金刚、魔术花等更是抢人眼球。
由2008年持续至今的松花石文化节,表明了历久弥新的松花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那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无尽妙意的艺术美,求真而发的科学美,难以企及的人文美,同乐共济的社会美,不断地被彰显、被发掘、被创造,在跨界融合,跨界创新中走向新时代!
感谢蒋炜、刘晓春、王连春等松花石友的热情支持与帮助!
2017年7月30日晚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内容不用于商业,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