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大“石韵天成——中国观赏石艺术展”的影响力和科普效果,5月29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应邀来到“国博大讲堂”,带来了一场题为《向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挺进》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天文学爱好者、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场聆听。
欧阳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科学、天体化学、探月领域的研究,学术成果卓著。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帷幕。这件事让欧阳院士发现了新世界,激励着他迈向了探索太空这一崭新的领域。可要拥有进入太空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火箭、卫星、空间探测器等设备,必须经过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研究。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学家没有研究过地球外的天体物质,于是研究陨石成为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欧阳自远自此成为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一批人,也开创了极具前瞻性的天体地质学学科。
本次演讲内容围绕构成太阳系的基础物质陨石、中国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发现、我国探测太阳系、小行星与巨行星计划三个方面,展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和成就、航空航天科技的重大成果以及阐释陨石研究与探月工程的深厚渊源,并就陨石进行全方位的科普。
欧阳院士在讲座中提到:陨石,被称为太阳系的“考古”样品,也是观察和研究太阳系的“窗口”。从南丹铁陨石到28吨重的新疆特大型铁陨石、内蒙古乌珠穆沁铁陨石,中苏边境的内蒙古石陨石,他和同事们相继研究了各类陨石。1970年,考古学家在河北藁城县一座商代古墓葬里发现了一件前端刃部被嵌入了一块“铁”片的青铜武器,经鉴定证明是铁陨石,平息了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提前1000多年的议论。1976年,我国吉林地区突然爆发大规模陨石坠落事件。他带领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一共找到了大小陨石标本138块,碎片3000多块,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科学家们随后对吉林陨石进行了3个月的室内研究实验,包括陨石的来源与年龄,陨石母体演化历史和在行星际空间的运行轨道与演变,陨石的元素与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有机成分等,并据此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为当代国际陨石研究的典范。
1978年,美国将从月球上取回来的1克岩石样品赠予中国。正因为有了研究吉林陨石的宝贵经验,他和他的同事们才得以开展月球岩石样品研究。
在历经多年的科学研究与论证,2003年提交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2004年,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时至今日,中国探月工程书写的传奇令世界瞩目。现在,科学家们又在火星陨石中发现了生物成因碳,这是火星生命探测历程的巨大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再遥不可及,人类移居地球之外不再是空想。回首过去,正是对“天外来客”陨石的研究,才让无数科学家以此为基石,踏上通往太空之途。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达,对陨石研究和收藏的兴趣已经遍及到普通百姓,国内外都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欧阳院士十分愿意引导人们去认识科学,认识太空,认识陨石。
现场听众被欧阳院士精彩的演讲深深吸引,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次讲座不仅为广大天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太空探索的关注和热情。相信在欧阳自远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引领下,我国的太空探索事业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向着太阳系的星辰大海奋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