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以其自然天工引人驻足,可为何有些能登堂入室,价格不菲?须知,自然造化赋予其形态与纹理,如同璞玉初成,尚需人类智慧与情怀的精心雕琢。
首先,艺术之旅始于人的慧眼发现。万千石砾之中,唯当具备如诗如画之形、能引起情感共鸣之态者,方有资格被遴选而出——这是从“矿物”迈向“艺术品”的第一步。此一步,便已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深切“赋魅”。如同米芾当年,拜倒于奇石前,那石头的姿态,早已成为他心中某种灵性的象征。
其次,艺术性的真正彰显,更在于收藏者一系列匠心独运的创造。一方奇石,若无相得益彰的底座托举,便失去其气韵依托;若无题名点题,其意蕴则如暗夜行路,难以被领会;若无精心安排的光影映衬,其肌理之美便无法得以淋漓展示。这一切附加元素,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使石头摆脱自然物的孤立状态,得以在人类的文化空间里“开口说话”的关键媒介。
最终,是深厚文化的灌注与点化,为顽石注入不朽灵魂。当一方石头被命名为“孤峰望月”,它便悄然融入东方山水画那旷远幽寂的诗境;当被解读为“道法自然”的具象呈现,它便接通了古老哲思的脉搏。此时,石头不再只是物质的聚合,它已化身为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文化的符号性载体。
一块石头,从荒山野壑的沉默到登堂入室成为艺术,其奥秘正在于人类层层叠叠的“附加值”:是那目光的凝视、那双手的再造、那心灵的点化——当这些价值层层渗透,顽石便最终超越了矿物属性,被唤醒为一件会说话的艺术品。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内容不用于商业,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