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法鸿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2.3亿元天价。2011年澳门中信秋拍,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成交价达?7.12亿?,创中国瓷器单品拍卖最高纪录。
这两件瓷器有个共同点,都以广为流传的中华历史典故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在之前的文章里,法哥提出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收藏主题最有价值、永不过时?答案就是中华文化、中国元素!
历史典故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不仅记录了关键时期的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不同品种的艺术品、收藏品是可以相互比较、借鉴的。法哥认为:新型画面石的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力完全可以与瓷器、绘画、雕塑等相提并论。以下我们通过6件画面石藏品,来欣赏大自然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
精卫填海 | 清江石
一、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源自《山海经》,是华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故事讲述炎帝之女溺亡后化作小鸟,衔石填海。
清江石《精卫填海》的小鸟图案,位于石头上方的留白处,栩栩如生。只见精卫腾空展翅,眼神坚定,鸟喙下有几粒小石子正在落下,右侧还有很多树枝。
小鸟身下的大海波涛汹涌,红色的巨浪似乎正掀起血雨腥风,欲吞噬一切脆弱的生命。
整体画面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精卫的坚韧与海浪的凶险相互映衬,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精神内核。
大禹治水 | 清江石
二、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典故记载于《尚书》《史记》。禹突破其父鲧“纯堵洪水”的失败策略,提出“疏堵结合”的创新方法。
他历时13年勘察地形,依据水向低处流的特性,开凿龙门、疏通九河,引导洪水入海。
《大禹治水》是清江石中的人物石,被法哥收入了《山海经:致敬华为》系列。
画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感:大禹带着随从矗立在山巅,四周洪水肆虐,?一片汪洋,展现出治水工程的浩大与艰难。
大禹形象高大,脸有胡须,身着长袍,一只手指向远处,姿态从容坚定,让人感受到他的毅力与决心。
伯乐相马 | 国画石
三、伯乐相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相马的原型为秦穆公时掌马的孙阳(伯乐),事迹见《战国策》。
产自湖北宜昌五峰县的国画石,绝大部分都是山水图案,然而这方《伯乐相马》却呈现了难得的人物图案。
?画面中央是一位站立的古人,右侧是一匹骏马。仔细端详,马首上还佩戴着纵横交错的白色笼套。
伯乐的形象自然生动,他侧身站立,认真审视着面前的这匹良驹。而骏马也低下头与伯乐对视,两者间仿佛在无声对话。
《伯乐相马》的底色是白色,带有淡雅的灰色条纹,为画面增添了历史感。
伯乐和马都是很显眼的红色,尤其是伯乐的专注神态,与骏马的矫健身姿相映成趣。
老子出关 | 海洋玉髓
四、老子出关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道家始祖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千古名著《道德经》。
在新型画面石的品种里,海洋玉髓画面最小,却常常能表现复杂的主题,这就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之处。
这方《老子出关》的画面,与传统绘画既有相似又有不同。透明的玉髓底色上隐隐有紫气流动。老子骑牛的形象非常鲜明?,人物轮廓清晰可辨。只见牛背上的老子?姿态悠然,衣袍线条灵动,手上似乎还拿着一卷书。牛的形象则比较卡通,右侧的牛角和黑色牛鼻看上去很萌、很有趣。
尤为吸引眼球的是,老子?头顶上方有一墨色月亮和一彩色太阳,构成日月同辉的祥瑞天象。而太阳由红黑二色构成,仔细看竟是一幅太极阴阳图?。日月同辉、太极阴阳,这一点睛之笔象征老子的哲学自然无为,合于天道规律。
鬼谷子下山 | 清江石
五、鬼谷子下山?
战国中期的纵横家鬼谷子,精通百家学问,培养了很多杰出弟子。得知弟子孙膑身陷危难,鬼谷子中断隐居生活,乘坐虎豹所拉战车下山施救。
《鬼谷子下山》是一方清江石,整体色调较深,以褐色、黑色为主,有一种历史的古朴感和凝重感。
暮色沉沉中,一辆战车正向前疾驰,拉车的是两头虎豹,只见它们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黑一白,充满速度和力量。
车上的伞盖下,鬼谷子身裹厚袍,低头沉思,有一种令人无法猜测的神秘感。
前方道路崎岖颠簸、障碍重重,似乎预示着此次下山将有重大考验,将改变历史进程……
草船借箭 | 草花石
六、草船借箭
《三国志》记载的孙权草船受箭,经《三国演义》艺术化为诸葛亮事迹。
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妙算天时,趁江雾迷漫扎草船擂鼓佯攻,曹操疑有埋伏令万箭齐发,使蜀军白得十万箭矢,成就借箭奇谋。
草花石《草船借箭》画面简洁清新,宽阔的水面波澜不惊,完全没有战争的紧张感。
仔细端详,只见画面上方有一支船队,呈现密集的阵势。最前方的两只船上都有人站立,特别是右侧的船只,有战士正在拉弓搭箭,作准备射击状。
后面的船队上也是人影绰绰,仔细看却是排列整齐的草人,仿佛静待江雾起时?,将敌军的箭矢一一收入囊中。
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意境深远?,表现了大战之前的短暂宁静,又暗含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
收藏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掘。以历史典故作为主题寻找藏品,可以让石画变成“史画”,将收藏升为“典藏”。这些有故事、有内涵的天然艺术品,就像一个个火种,使得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展示与传承。
法鸿赏石 | 专栏
法鸿老师,是画面石收藏领域的资深藏家与研究者,多年来对石头满怀热爱,执着寻觅美石,深耕不辍。他不仅醉心收藏,还潜心钻研,深入研究画面石的纹理、色彩和构图,从自然美学与文化内涵出发,构建独特赏石理论,为石头赋予全新解读。
如今,《法鸿赏石》专栏成了他与全国石友交流的桥梁。在这里,法鸿老师将分享收藏心得、剖析赏石理论,带大家领略画面石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法鸿老师,在画面石中探寻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好境界。
中 国 赏 石 文 化 推 广 精 英 · 专 栏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内容不用于商业,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