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和田玉:从矿物特性到产状,读懂它为何能脱颖而出
最新动态
和田玉:从矿物特性到产状,读懂它为何能脱颖而出
2025-08-2836

“美石为玉”,但在众多玉石中,和田玉能成为 “国玉” 代表,绝非仅凭 “美观”—— 它的独特性,藏在专业机构鉴定的核心指标里。对普通人来说,国标与百科中 “毛毡状结构”“折射率 1.606—1.632” 等术语常让人困惑,今天我们就以和田玉为核心,逐一拆解这些专业指标,看看它究竟凭什么从 “顽石” 中脱颖而出。


一、和田玉的概念:先分清 “广义” 与 “狭义”


  要懂和田玉,首先得明确它的定义 —— 国标与日常认知中的 “和田玉”,其实分 “广义” 与 “狭义” 两种,这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起点。


图片

狭义和田玉:特指产自新疆和田地区(如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的和田玉,是传统意义上的 “正宗和田玉”。这类和田玉因形成环境独特,在油润度、细腻度上往往更优,尤其是和田籽料,因长期受河流冲刷打磨,品质备受认可,也是市场上 “高价和田玉” 的主流。
广义和田玉:根据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名称》,和田玉的定义不以产地为限,而是以 “矿物成分” 为核心 —— 只要玉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含阳起石),且具备相应的物理特性(如密度、折射率),无论产自新疆、青海、俄罗斯、韩国,都可称为 “和田玉”。


  简单说,“狭义” 看产地,“广义” 看成分。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有 “青海和田玉”“俄罗斯和田玉”(简称俄料)的说法 —— 它们虽非新疆产地,但符合国标矿物标准,属于广义和田玉;而狭义和田玉,更偏向 “产地 + 品质” 的双重限定,价值也通常更高。


二、和田玉的核心物理指标:从结构到密度,每一项都是 “身份标识”


  专业鉴定中,和田玉的物理指标是区分它与其他玉石的关键,这些指标看似晦涩,实则对应着它的质感与特性。


图片

1. 结构:细密毛毡状为主,决定韧性与细腻度
  和田玉的核心结构是 “透闪石纤维交织结构”,其中最优质的是 “细密毛毡状结构”—— 在显微镜下,透闪石纤维呈无序交织状,如同细密的毛毡,彼此缠绕紧密。这种结构有两大优势:
  一是赋予和田玉极高的韧性(后文会详细说),纤维交织能分散外力,让和田玉不易崩裂,适合雕刻精细纹饰(如薄胎器皿、发丝纹);
  二是让和田玉手感细腻,毛毡状结构能减少表面颗粒感,上手触摸时如同触摸凝脂,而非粗糙的石头。
  对比其他玉石(如石英岩玉的粒状结构、翡翠的纤维柱粒结构),和田玉的毛毡状结构更致密,这也是它 “温润感” 的物理基础。

图片

2. 硬度:6.0—6.5,兼顾耐用与加工性
  和田玉的莫氏硬度在 6.0—6.5 之间,这个硬度范围非常 “实用”:
  高于日常物品(如玻璃硬度 5.5、指甲硬度 2.5),日常佩戴不易被划伤,耐用性强;
  低于翡翠(6.5—7.0)、钻石(10),雕刻时既能承受精细工具的打磨,又不会因硬度过高导致加工困难。
  鉴定时,可用和田玉划玻璃 —— 能轻松在玻璃表面留下划痕,而和田玉自身无损伤(注意:此方法有破坏性,建议用边角料或在不显眼处测试)。不同产地的和田玉硬度略有差异,如新疆籽料硬度多在 6.3 左右,青海料稍低(6.0—6.2),但都在国标范围内。

图片

3. 密度:2.95—3.17,“压手感” 的来源
  和田玉的密度在 2.95—3.17g/cm3 之间,远高于普通石头(约 2.5g/cm3),这也是它上手有 “压手感” 的原因 —— 同等体积下,和田玉比普通石头更重,手感更沉实。
  密度不仅是鉴定指标,也能辅助判断品质:优质新疆籽料的密度多在 3.0—3.1g/cm3,手感厚重;青海料因结构稍疏松,密度常低于 3.0g/cm3,手感偏 “轻飘”;俄料密度接近籽料,但因矿物颗粒稍粗,“压手感” 不如籽料细腻。
  若想简单测试,可采用 “静水称重法”(需电子秤、烧杯):先称玉石在空气中的重量,再称其浸没在水中的重量,用空气重量除以(空气重量 - 水中重量),结果在 2.95—3.17 之间,即为合格(新手不建议自行操作,避免损坏玉石)。

图片

4. 折射率:1.606—1.632,柔和光感的秘密
  折射率是光线穿过玉石时的偏折程度,和田玉 1.606—1.632 的折射率,决定了它 “温润不刺眼” 的光感:
对比水(折射率 1.33):水的折射率低,光线易穿透,显得 “水透”;和田玉折射率更高,光线在内部折射更充分,不会完全通透,而是形成柔和的漫反射。
 对比钻石(折射率 2.42):钻石高折射率导致强火彩(七彩反光),显得耀眼;和田玉折射率适中,光线反射均匀,呈现 “内敛的亮”,这也是它 “沉稳温润” 气质的来源。
  鉴定时,专业机构会用折射仪测量折射率,若数值不在 1.606—1.632 范围内,基本可判定不是和田玉(如石英岩玉折射率约 1.54,翡翠约 1.66)。

图片

三、和田玉的感官与力学特性:从光泽到韧性,肉眼可辨的差异


  除了物理指标,和田玉的光泽、解理、韧性等特性,也是鉴定与品质判断的重要依据,且更易通过肉眼和手感感知。


1. 光泽:蜡状或油脂光泽,产状与品质的 “晴雨表”
  和田玉的光泽主要分为 “蜡状光泽” 和 “油脂光泽”,两者的差异与产状(籽料、山料)密切相关:
油脂光泽:多出现于优质籽料 —— 籽料长期在河流中被水冲刷、矿物质浸润,表面形成细腻的 “表皮”,抛光后或盘玩后,油脂会逐渐渗透到表面微小孔隙,形成如同羊尾凝脂般的光泽,温润厚重,越盘越亮。顶级羊脂玉的油脂光泽最浓郁,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反光,而是 “油润欲滴” 的质感。
蜡状光泽:常见于山料和部分俄料、青海料 —— 山料是原生矿,开采后直接加工,表面无长期水冲打磨,抛光后多呈现蜡状光泽,质感稍显干涩;青海料因结构偏疏松,光泽可能偏 “水透”,俄料则可能带轻微玻璃光泽,都不如籽料的油脂光泽温润。
  光泽是判断和田玉品质的直观标准:油脂光泽越浓,通常意味着玉质越细腻、密度越高,价值也越高。


2. 解理:不见解理面,断裂茬口藏玄机
  “解理” 是矿物学术语,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特定方向裂开形成的光滑平面。和田玉的透闪石解理不发育,因此 “不见解理面”—— 简单说,和田玉断裂后,不会形成规则的光滑平面,而是呈现 “参差状” 或 “贝壳状” 的茬口,边缘粗糙且无固定方向。
  对比石英岩玉(如东陵玉):石英岩玉解理发育,断裂后多形成光滑的贝壳状断口,边缘整齐;而和田玉的断口更 “不规则”,这也是区分两者的简单方法(注意:此为破坏性鉴定,仅适用于原石或边角料)。

图片

3. 韧性:9 以上,玉石中的 “韧性之王”
  和田玉的韧性在玉石中名列前茅,韧性值超过 9(韧性等级以黑玛瑙为 10,为最高),这意味着它抗冲击、抗崩裂的能力极强:
  雕刻时,和田玉能承受精细的镂空、薄胎工艺,比如和田玉薄胎瓶可做到 “薄如纸” 却不易碎,而韧性差的玉石(如翡翠)做薄胎则极易崩裂。
  日常佩戴中,和田玉即便受到轻微碰撞,也不易出现裂纹,耐用性远超普通玉石。
  和田玉高韧性的根源,仍是其细密的毛毡状结构 —— 纤维交织如同 “钢筋骨架”,能分散外力,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断裂。

四、和田玉的产状与玉色:从形成环境到颜色,每一种都有讲究


  了解和田玉的产状(形成环境)与玉色,能更全面地判断其价值,也能避免被 “产地噱头” 误导。

图片

1. 产状:山料、籽料、山流水、戈壁料,各有特点
  和田玉的产状由形成环境决定,不同产状的外观、品质差异明显:
山料:原生矿,产自山体内部,多为棱角分明的块状,表面有原生矿皮,内部可能有较多裂杂,玉质相对粗糙,油脂光泽较弱。
山流水:山料被雨水、河水冲刷到河流上游,棱角稍显圆润,表面较光滑,裂杂减少,玉质优于山料,介于山料与籽料之间。
 籽料:山流水被冲刷到河流下游,长期受水冲、磨蚀,形成圆润的卵形,表面有 “毛孔”(细小凹坑)和皮色(如红皮、洒金皮),玉质细腻,油脂光泽浓郁,是和田玉中的精品。
戈壁料:河流干涸后,籽料或山流水在戈壁滩中受风沙打磨,形成不规则块状,表面有风化皮(多为褐色、黑色),玉质致密,但产量稀少。

图片

2. 玉色:丰富多样,致色原因各不同
  和田玉的颜色并非只有 “白色”,国标中按颜色可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糖玉等,每种颜色的致色原因不同:
白玉:透闪石纯度高,含杂质少,颜色越白越珍贵(如羊脂玉),但需注意 “暖白” 优于 “冷白”(冷白可能偏灰)。
青白玉 / 青玉:含微量铁元素,铁含量越高,颜色越青(青玉颜色深于青白玉)。
碧玉:含铬或铁元素,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优质碧玉(如 “菠菜绿”)价值极高。
墨玉:含石墨颗粒,石墨含量越高,颜色越黑,若石墨分布均匀,可呈纯黑色。
黄玉:含二价铁元素,天然黄玉稀少,需与黄沁籽料区分(黄沁是次生色,黄玉是原生色)。
糖玉:含锰、铁元素,多呈红褐色或黄褐色,常分布在和田玉边缘,可用于俏色雕刻。

图片

3. 矿物特性:新国标 “主要为透闪石”,纠正认知误区
  很多人误以为和田玉的透闪石含量必须达到 95% 以上,实则新国标规定:和田玉 “主要为透闪石” 即可 —— 即透闪石占矿物成分的主导地位(通常超过 85%),可含少量阳起石、角闪石、石墨等杂质,无需追求 100% 纯透闪石。
  这一规定也解释了为何青海料、俄料能归为和田玉:它们虽产地不同,但透闪石占比符合 “主要” 标准,仅在微量元素(如青海料含硅,俄料含钙)上有差异,导致外观、质感不同。

图片

结语:和田玉的脱颖而出,是 “硬指标” 与 “软质感” 的结合

  和田玉能从众多 “美石” 中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它符合国标中的物理、矿物指标,更因为这些指标共同赋予了它 “温润、细腻、坚韧” 的独特质感 —— 毛毡状结构带来细腻手感,适中的折射率造就柔和光感,高韧性支撑精细雕刻,而不同产状、颜色则让它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对普通人来说,读懂这些国标指标,不仅能避开 “假和田玉” 的陷阱,更能理解它的价值所在:和田玉的珍贵,从来不是单一的 “产地” 或 “颜色”,而是矿物特性、工艺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开展第十四个“8.30赏石日”活动的通知
展讯 | 第八届乌力吉苏木奇石展销会(9月10日~9月12日)
你敢玩“石包玉”吗?
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处参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收藏,追求一种雅致的生活态度。
社会各界人士欢聚南山共同祝贺第十六届新疆石博会胜利闭幕
世界上最惊险的10个地方,中国竟然有3个!光看照片我腿都软了......
风的风凌石
女性最喜欢的四种和田玉颜色
说一说山形石的欣赏境界
这些国宝文物,曾被当做废品!
一块玉是如何艰辛到你手上的......
【图集】美翻了!甄选巴彦淖尔石展上的70方美石,惊艳你的眼!
奇石非枯,精品难求
陕西省宝玉石观赏石协会会长张华一行参加第十六届新疆石博会
美石映朝阳,边城燃爆十日赏石盛宴——2025中国新疆国际观赏石和田玉精品博览会完美收官
赏石,需要“慧眼”去发现
红糖如霞,黄糖似蜜:藏在玉石里的东方甜韵
新疆观赏石协会拍卖现场为特殊会员捐赠万元善款
新石协“暑中送水”暖人心 石博会购销两旺创佳绩——第十六届新疆观赏石和田玉精品博览会现场直击
新疆观赏石协会举行: 共享千年丝路神韵 品味非遗赏石文化  赠书活动
第十六届全国陨石科普展新疆石博会侧记
中国新疆观赏石和田玉精品博览会我们来了
杜学智:论赏石艺术融入主流艺术领域,赏石文化走进人类生活
新疆金丝玉,此生最美的遇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