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这不仅是一个画册的名字,更是一种凝视与叩问。
为何名为《问天》?因为我们所汇聚的这些观赏石,并非凡俗之物。它们是大自然亿万年风雨淬炼的“天书”,是时光雕琢的“舍利”。其形态、其质地、其色泽、其纹理、其韵意,无不超越了人工想象的极限,是天地在无声地言说,是造物主信手挥就的杰作。
面对如此鬼斧神工,我们怎能不心生敬畏,昂首“问天”?问天地之玄奥,问造化之无穷,问生命之起源与归宿。每一方观赏石都是一次对宇宙的深沉发问,也是一份来自亘古的沉默答案。
这本画册,便是我们以石为媒,向苍穹发出的邀请,共同探寻那隐藏在顽石之中的天地大道与永恒诗意。
中石协画面石专委会
中石协赏石场馆传承发展专委会
2025年10月
(2)
赏析:
这组远古石雕神人面组合,大的是来自马鬃山黑碧玉,小的是阿拉善彩碧玉。小的绿碧玉石雕神人面,随型巧雕,造型棱角分明,左眼方孔工艺,彰显出当时工匠技艺之高超。大的马鬃山象鼻神人面,右边眼睛微闭,神性十足。二者的材料,相隔千里,佐证了古人信仰的传承有序。互相搭配,凝聚着远古先民对神灵的崇拜,传递出上古先民对天地力量的敬畏,是窥探远古精神世界的生动窗口。
赏析:
以石与木的融合碰撞,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石雕部分,保留了石材天然的粗犷与古朴质感,纹理粗糙且充满岁月的痕迹,仿佛承载着远古的神秘与厚重,勾勒出“王”与“后”的轮廓,带着原始的威严感。木雕部分则工艺细腻,纹理温润,雕刻的纹路精致,与石雕的粗粝形成鲜明对比,一刚一柔,和谐共生。整体而言,作品借由石与木的材质特性,将远古“王”与“后”的形象巧妙呈现,唤起观者对远古文明与先民精神世界的想象与探究,是材质运用与艺术表达的巧妙结合。
赏析:
这件藏品是远古艺术与神秘意蕴交织的杰作。从造型上看,玉雕采用几何化的处理手法,虽线条简洁却极具表现力。似男似女的人头形态,模糊了性别界限,或许反映出远古时期人们对于生命起源或神灵形象的独特认知,带有一种原始而混沌的神秘感。而整体仿若龟山的形态,头与尾清晰可辨,龟在远古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祥瑞与智慧的象征,这一造型暗示着远古先民对生命力延续的祈愿,以及对天地自然的尊崇。
在材质运用上,玉温润而坚韧的特质,不仅彰显出远古工匠对材料的精心挑选,更赋予作品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 。历经岁月,玉质表面或许已留下斑驳痕迹,但这反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这件作品,以独特的造型与深厚的文化寓意,成为窥探远古人类精神世界与审美观念的珍贵窗口,让现代观者得以穿越时光,领略远古艺术的质朴与深邃。
赏析:
此远古石雕,似藏三星文明的初始密码。石身无繁复雕琢,仅以粗犷线条勾勒轮廓,或为兽形图腾,或含天地符号,肌理间的风化痕迹,是岁月刻下的文明序章。它不似后世器物精巧,却带着先民最本真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存的祈愿,皆凝于凿痕之中。若说三星文明是远古智慧的璀璨绽放,这石雕便是那深埋地下的文明火种,沉默却有力,为后世辉煌埋下了最早的印记。
赏析:
眼前这尊远古石雕,通体黝黑,在光影下散发着神秘而深邃的气息。它以一种极具张力的形态,呈现出酷似神话人物申公豹的形象,将远古与传说巧妙相连。石雕造型简约却不失神韵,线条粗犷有力,似是从原始的石块中自然生长而出。面部轮廓的起伏,虽未经精细雕琢,却有着独特的神态,微微凹陷的眼窝,仿佛藏着洞察世间的目光,如同申公豹那深不可测的心思;微微扭曲的嘴角,似笑非笑,传递出一种难以捉摸的诡谲之感,让人联想到申公豹在神话故事里复杂多面的性格。其未经打磨的石质表面,保留着自然的纹理与痕迹,像是岁月亲手镌刻的印记,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沧桑变迁 。这尊石雕,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座连接远古与神话的桥梁,在似与不似之间,勾起人们对远古文明的好奇与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让我们得以在一方石雕中,窥探那神秘莫测的远古世界和流传千古的神话魅力。
赏析:
此石似从千万年时光褶皱中浮现。黝黑石身覆着岁月摩挲的温润,深浅不一的纹理如大地脉络,藏着远古的风与雨。头像造型简而不空:眉骨隐现棱角,眼窝凝着沉邃,虽无繁复雕琢,却似有目光穿透石面——是先民对苍穹的仰望,对生存的笃定,亦是对未知的思索。这方石雕,不只是静止的石形,更是远古精神的具象,以“凝眸”之态,让今人与往昔对话,在静默中触见远古文明的厚重与温度。
补天楔石 | 戈壁石
赏析:
此石以其独特的造型与深厚的文化意涵,构建起艺术与神话的对话桥梁。从造型上看,两块呈三角锥状的石块如利刃般对峙而立,粗糙的石质肌理保留着天然的沧桑感,仿佛承载着岁月的冲刷与天地的印记。木质底座的沉稳色泽与纹理,既衬托出石块的冷峻质感,又形成材质间刚柔相济的视觉张力,整体造型似在凝固一场天地初开的瞬间,极具雕塑的力量感。
文化寓意层面,它借“补天”的神话母题,唤醒人们对远古创世传说的遐想。楔石的形态暗合“以石补天”的神性动作,仿佛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神石,在当代以艺术的形式重述着先民对天地秩序、生命起源的敬畏与探索。这种对神话元素的现代转译,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生机,引发观者对人与自然、神话与现实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而言之,《补天楔石》通过材质的天然性、造型的象征性与神话的文化性,打造出一件兼具视觉冲击与精神深度的艺术作品,在唤醒文化记忆的同时,也拓展了观者对雕塑艺术与神话内涵的感知边界。
欢容 | 戈壁石
赏析:
这件远古石雕以“开心”为魂,即便石身被岁月刻下深浅不一的风化痕迹,边角也在时光摩挲中添了几分柔和,却依然能让观者瞬间捕捉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欢愉。它未用细腻线条雕琢五官,仅以最原始的凿痕勾勒神态——或许是眉眼处隐约上扬的弧度,似含笑意;又或是面部轮廓的平缓起伏,透着松弛的暖意,将“开心”的情绪藏在粗粝石面之下,不张扬却格外动人。
远古先民以简陋的工具与纯粹的心意创作,不求形似、唯重神似。他们将生活里的小欢喜、对顺遂日子的期盼,一点点刻进冰冷的石头,让原本无生命的石材有了温度,也让“开心”这一最朴素的情感,成为凝固的时光印记。如今凝视它,仿佛能透过石面,触到先民创作时的轻松心境,那份不掺杂质的喜乐,也悄悄抚平了现代人心中的浮躁,带来一份跨越时空的温柔慰藉。
铭纹 | 戈壁石
赏析:
这些铭纹刻于器物之上,线条或规整有序,或带有古朴的自然肌理。它们是远古先民智慧与审美意识的体现,见证了早期人类在器物装饰与信息记录等方面的探索,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生活场景与精神世界,为我们探寻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密码。
慈悲 | 戈壁石
赏析:
这件名为“慈悲”的远古石雕,以石器时代特有的粗粝质感为底,褪去了后世工艺的精巧繁复。表面深浅不一的风化纹路,似是千年风雨留下的印记,每一道沟壑都藏着时光沉淀的厚重,让石雕自带一种沉静的岁月感。
它未用细腻线条刻画神情,却以浑然天成的轮廓传递“慈悲”的内核——或许是眉眼处隐约下垂的弧度,或许是整体姿态的平缓舒展,不见锋芒,只显包容。这种质朴的表达,恰是先民对“慈悲”最本真的理解:无关华丽形式,只重内心的温润与宽厚。石雕仿佛成了远古精神的载体,将先民对善意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凝于石上,观之便让人心中浮躁渐消,生出对生命本真的温柔敬意。
王 | 戈壁石
赏析:
这件名为“王”的远古石雕,甫一观之便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厚重感——石身虽覆着岁月打磨的粗糙肌理,边角或许已在风雨中变得柔和,却丝毫未减其内在的雄浑气场,仿佛仍能让人窥见远古时代的庄严与肃穆。
石雕造型摒弃了繁复雕琢,以最本真的线条勾勒轮廓,粗粝的石面下藏着鲜明的力量感:或许是微微凸起的轮廓暗合王者的挺拔姿态,又或是整体沉稳的比例传递出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处看似随意的凿痕,都是先民对“王”这一形象最直观的理解——不依赖细节修饰,仅以石的厚重承载权力的分量。
它早已不只是一块刻过痕迹的石头,更是远古社会精神的缩影——凝着先民对领袖的敬畏,藏着对秩序与力量的崇拜,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将千年前的信仰与文化封存在石中,即便跨越数千年,仍能让今人在凝视时,感受到那份独属于远古的、震撼人心的精神气场。
棱首 | 戈壁石
赏析:
以“棱首”为名的这件远古石雕,初观便被其独特的人头形制吸引——不同于常见的圆润轮廓,它以鲜明的棱线为骨,在粗粝的石面上勾勒出人头的形态,每一道棱角都似经精心考量,既不显得尖锐刺目,又带着原始艺术特有的硬朗质感。
石身覆着岁月留下的风化痕迹,深浅不一的纹路顺着棱线蔓延,像是为这份“棱”添了层时光的滤镜,让硬朗中多了几分温润。远古工匠未用细腻手法雕琢五官细节,却将重点放在人头的整体制式上:或许是额头处微微凸起的棱面,或许是脸颊两侧利落的线条转折,都精准抓住了“棱”的特质,让“首”的形象既清晰可辨,又充满独特的设计感。
这种以棱线塑造人头的手法,既体现了先民对人体形态的观察与提炼,也展现出远古艺术“重形制、轻细节”的质朴追求。它没有华丽的修饰,却以最本真的石与棱,将远古对人体形象的理解凝于其中,即便跨越千年,依旧能让观者感受到那份藏在棱角里的匠心与力量,读懂先民对艺术表达最纯粹的探索。
一、主办单位:
中国观赏石协会画面石专业委员会
中国观赏石协会赏石场馆传承发展专业委员会
二、海选内容:
最终评选180方符合“问天”主题的赏石艺术作品作为“女娲提名奖”入选《问天》画册。
三、核心权益:
1、展览展示:提供1200平方米独立展厅,配备专业级展陈与场景设计,每方藏石享有独立展柜及专业灯光。
2、入选画册:荣获“女娲提名奖”的藏石将入选《问天》画册,每方藏石获赠画册5本。
四、投稿要求:
请将以下资料发送至邮箱:327070785@qq.com
1、藏石清晰多角度照片
2、藏石多角度视频
3、题名、石种、产地、规格
4、收藏者姓名及联系电话
五、海选联系人:
邝伟东(18602073066)
高二云(18648308887)
柴 勇(15148982222)
张晓光(13488898181)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内容不用于商业,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人自己的琉璃珠子~战国蜻蜓眼 能见石之“雅” 更见石之“魂” 盘玉的终极境界:玉被 “盘活” 的 3 个直观变化你盘出了吗? 杭州石展:部分一级、天雕入围赏石艺术作品欣赏 和田玉籽料中的精品:一口气 第七届中国(杭州)赏石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 大千世界,一石尽览 七大亮点抢先看!杭州石展明日开幕! 这4种宝石,既小众又冷门,知道的人竟然这么少 四大奇石估价亿元,其中三个属于戈壁石,新疆内蒙的这几个地方有,你有吗? 什么样的籽料才是好?答案直白又复杂 生命的力量 | 神奇的动物象形石 玉文化有多深?这些名句足以证明...... 奇石鉴赏 ▏从新疆托克逊到北京十里河——拿生命爱石的新疆峰子(中) 这些国宝文物,曾被当做废品! 石头怎么看才是好石头 沐榕:戈壁石上的阳光修行 法国卢浮宫8件失窃藏品清单公布 虎符奇石现身城外诚秋展,估价悬殊引热议,石界迎来新焦点 180万成交的三块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