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赏石,是看石,也是读石,更是悟石。由于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人生阅历等不同,赏石者赏石的境界也会有所不同,分别会达到感官愉悦、情感陶醉、精神自由等三重境界;同时,这三重不同的赏石境界可以又细分为九个层次。以下作具体分析:
感官愉悦:触电式愉悦、渐进式愉悦、联想式愉悦
赏石的第一重境界是感官愉悦,这是大多数赏石者都能获得的一种初级审美愉悦。在这一境界里,奇石以自己出人意料的特殊的外部形式或内部形式因素(点、纹、筋、色、声、质、味)面对赏石者,向赏石者传达审美信息;赏石者通过审美感知来补充、修改奇石的形式,对它进行“完形”建构,从而建构起一个新的审美对象。这个新的审美对象与赏石者内在审美需要发生强烈的共鸣,能使赏石者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听觉感官在“石我交感”、同构共鸣状态中获得愉悦。
由此可见,在这一境界里,奇石的形式起着主要的作用。由于奇石形式刺激力的大小,赏石者的感官愉悦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是触电式愉悦。这是“第一眼看到一个美的事物会产生痉挛和晕眩”的那种审美愉悦。这时,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空气也似乎凝固了,自己的心跳也加速起来;只有那块精美的奇石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其他与之无关的一切事物都模糊了,消失了。
其二,是渐进式愉悦。这种感官愉悦不是触电式的,它有一个过程:初看时没有感觉;再看时,稍稍有了审美兴趣;细看时,有了审美的冲动;后来,赏石者的眼睛随之发亮了。
其三,是联想式愉悦。这种愉悦是由感知眼前的奇石回忆起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时的愉悦。这种联想大多是类比联想,赏石者要依靠自己的“记忆宝库”,能有一个说法,引起共鸣。
当然,一个人如果“当他一切行动都受外界的强制,而没有喘息之余地,没有余力来作自由消遣之时,他就是一个奴隶”(美国,桑塔耶纳)。因此,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能为“物”所奴役,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而灵璧奇石,恰恰能使人从其静态的形式中感觉到生命的律动,发现“自我“的倒影,重拾生命的尊严。
情感陶醉:激情似火、热情如风、心境像水
赏石的第二重境界是情感陶醉,这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愉悦。在这一境界里,通过想象的充分展开和审美世界的建构,赏石者把奇石的情感个人化了;同时,赏石者又把自己的情感奇石化了。不仅如此,赏石者还用自己的情感与人生经验去体会奇石的情感,“石我同一”了。在“石我同一”中,通过体验、领会,赏石者的一切情感都在与奇石形式的交融中得到了某种陶醉。
当然,这种情感陶醉“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的独特的个人态度,是以主体的主观体验及外部表现为形式的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它取决于反映对象的特点”(王旭晓《美学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107页)。
因此,赏石者对不同奇石的观赏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它大致有以下三种表现:其一,是激情似火,这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其二,是热情如风,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其三,是心境像水,这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但较持久的情绪状态。人的情绪状态有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之分,当然,赏石者读石时的心境便有高兴与忧虑之分。
精神自由:大美境界、大善境界、大道境界
赏石的最高境界是精神自由的境界,那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宗白华),仿佛“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美国,马斯洛)!在这一境界里,赏石者通过领悟、理解,从某块奇石的具体形式上“浮”了出来,升腾到了一个精神无比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快乐是一种天国的快乐,它体现出赏石者对美本体的追求,对信仰的追求,对人格的追求。
因此,笔者试着把这个最高境界细分为同时并列的三类:其一是“大美”的境界,即艺术家的境界,这是人类对美的理想、美本体的追求。其二是“大善”的境界,即教育家的境界,这是人类对自身修养、美好心灵世界的追求。其三是“大道”的境界,即哲学家的境界,这是人类对信仰、真理的追求。
当然,要达到赏石的最高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赏石者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很深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因为意味之于形式,恰似水中之盐,花中之蜜,有味无痕”(王旭晓《美学通论》,同上,第329页)。另一方面,从审美客体来说,石头有商品石、奇石、奇石艺术品等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石头,它所带给赏石者的审美感受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奇石艺术品才能给赏石者“最高灵境的启示”。
总之,现实的赏石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具体的、动态的、特别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赏石的三重境界与九个层次必须在这个心理活动中才能获得。当然,就像入了佛门修行在个人一样,赏石者“进得去”,获得感官愉悦,或者情感陶醉比较容易一些;至于“出得来”,达到精神自由的赏石的最高境界,就更加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