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马盛德: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
最新动态
马盛德: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
2024-10-034

收录于话题

#非遗

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

——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人才集训营上的分享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 马盛德

(2024年9月24日)

各位传承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长沙参加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这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今天这么多同学、这么多的乡村朋友来到大汉国际工匠院进行学习培训,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也借此机会说说关于非遗和文旅融合的一些经验和案例。

非遗现在越来越热门,且热度仍在持续上升。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通过20多年的非遗保护,我们国家在顶层设计、基础性建设的方式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果。在这20多年里,我们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非遗特点和规律的中国特色保护方式与理念。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中国的非遗保护从民间行为提升为国家意志。如今,非遗保护已步入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法制化轨道。

什么是非遗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来自英文的“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曾经翻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文化等名称。在我们国家对应的叫法是民族民间文化或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全面取代了原先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因此,我国的法律也从刚开始起草的时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标志着非遗在我国的一个演变过程。

"Intangible"在英文中意为不可触摸的、无形的。例如,9月22日是秋分,这属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还有我们国医大师的望闻问切的医术和传承人们掌握的各种技艺,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是非遗的含义。

还有一点要说一下的,非遗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七个字,简称叫非遗。今天我们所提的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或缩写。因此,非遗后面无需再加“文化”,因为非遗两字已包含此意。

非遗最重要的特点不在于物质,而在于技艺和相关知识与实践。以茶叶为例,从树上采摘时,茶叶是绿色的。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茶叶可制成白茶、红茶、绿茶、黑茶、黄茶等,这些加工工艺正是非物质文化,还有与茶相关的社会实践。所以今天的培训尤为重要,掌握技艺是我们培训的目标。

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做非遗保护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非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人和人之间密切关系和进行交流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新疆有一项非遗名为“麦西热甫”,它在维吾尔语里意为“聚会”“场所”,是一种集民间歌舞、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和游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娱乐活动。在节假日里、在丰收之后、在婚礼上、在一切人们高兴的时候,能歌善舞的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举行麦西热甫,跳起欢快的麦西热甫舞蹈。

这其中,还有一种叫“道歉麦西热甫”,就是为过失双方请求谅解、解除恩怨、调解关系而举行的“麦西热甫”。如果人们之间出现矛盾或纠纷时,村子里的长者会出面主持这场“麦西热甫”,促使当事双方重结友善,相互敬茶、道歉。这样古老而传统的方式,能让人们在音乐和舞蹈中化干戈为玉帛,这正是今天我们可以借鉴用以处理矛盾的一种方式。在非遗保护中,鼓励用这种方式处理纷争问题,让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如果民间的一些纠纷都要上法庭去解决,那势必会造成彼此都非常尴尬,人们的关系将会发展至更加不和谐的状态,甚至从此结下更深的恩怨。那么,以“道歉麦西热甫”这样的方式处理是最能达到和谐的一种手段,这些文化内涵是我们在保护中非常值得去挖掘其重要价值的地方。

2016年,我率中国文化代表团一行六人前往南非比勒陀利亚参加“2016南非‘中国遗产月’启动仪式暨中非思想对话会与中南遗产研讨会”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的代表团特意邀请了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位是皮影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另一位是潮州木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辜柳希。

这位七十高龄的范正安老先生,掌握着一门在皮影行业里的绝活——“十不闲”。在演出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可以表演16种人物角色,双脚可以击打8种乐器,通常在我们的演奏会中,8种乐器是需要8个人来完成的,但是范老先生可以一个人完成。我们在南非演出的时候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当他们跑到后台看到只有一个人完成这么出色的演出的时候表示了极大的震惊。就这样,一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的演出活动,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欢乐。同时,大家对中国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很好的了解,我们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宣传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交流当中,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非遗是创造性的产物。我们今天保护的这些非遗,它是我们先辈的创造性产物,比如说24节气就非常了不起。几千年前就测量出那么精准的一个个时间节点,按照这样一个自然的规律,让我们能与自然和谐生活。农事也是按照这样一个个节点来开展。这类遗产就是我们先进的创造性产物,它不是一般的遗产。还有古时候中国人盖房子不用钉子,而是用榫卯的结构来盖房子,例如故宫、角楼等建筑都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榫卯是非常巧,又非常便捷,而且非常智慧的技艺。所以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创造性产物。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当时作为代表团团长在这样一个国际的场合里,看到我们的伟大的遗产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尊重。

第三,非遗对我们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中国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国家,由于人口多,民族多,各民族人口又分布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很大,因此形成了丰厚的非遗资源。十大门类的非遗,种类繁多,面对多样化的遗产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种价值。但是《非遗法》中提到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四大价值是对纷繁复杂的非遗的高度提炼和归纳。从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角度看,非遗有着研究、实用、观赏、传承、传播等价值。

第四,非遗有文化认同的价值。非遗的价值在于它对文化的认定作用,也就是非遗与某一种文化的联系带有标志性,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非遗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比如:从色彩、图案、样式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和各种建筑样式、纺染织品的色彩构图等,同样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符号。

第五,非遗保护是要可持续发展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是建立在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式的模式上,而是要紧紧建立在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雄厚基础的土壤之上,这样才能使文脉传承有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也要在非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那就是在原有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土壤里面,进行创新发展,要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风貌的基础上不断的去发展。

文化和旅游是今天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旅游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旅游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性产业。现在的中国正在将“旅游文化”变为“文化旅游”。文化这两个字前后的变化,不仅仅是顺序上的调整之事,而是体现了中国社会对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深化。在我们旅游的发展中,文化具有灵魂的意义,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空洞的、苍白的。

2018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就是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举措,它预示着文化和旅游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紧密程度。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是文旅发展的重要路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挖掘其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和价值,让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在民族地区、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领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保护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非遗保护往往是实践在先,理论在后。我们要把非遗融入在文化领域的实践当中。比如说 广东醒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继红将非遗展览展示与大众休闲娱乐相结合,在广州市的永庆坊古街开设了“非遗生活馆”。他将“醒狮”图案卡通化、趣味化,设计成品牌Logo、卡通形象,运用于包包、衣服、饮料、玩具等文创产品中。这种创新的设计使广东醒狮不仅作为一项传统舞蹈,更向饮食、服饰等领域扩展。通过“寓教于乐”,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自觉地了解非遗,促进了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对广东醒狮的了解,扩大了广东醒狮的传播范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为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我们这些年搞了很多非遗的研培,就像今天你们来参加这个非遗学习一样,要进行技艺的培训。我们在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四川大学等全国110多所高校开展此项工作,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这项工作效果显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非遗产品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产品的多样化、品质化、时尚化和民族性有了新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带动了民族地区和一些脱贫前地区的就业。

我们也建立了传统工艺的工作站,帮助传统工艺比较集中的地方去开发他们的产品。比如说新疆哈密市,在这里有很出名的维吾尔族刺绣。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站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既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又在促进就业增收、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不管在哪里学习,也不管是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最后都要抓住我们自己的特色。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文化的特色具有持久性,是别人拿不走的,也很难学得到的。所以,抓住特色是一个关键点。只有保持特色,才能发展和强化旅游产品并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我们学习,是为了回去以后能更好的加深我们自己的特色文化。

我们开展文化旅游,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不能为了招揽游客编造一些低级趣味、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或猎奇的所谓的民俗文化活动,制造“伪民俗”和各种“伪民俗文化内容”。我们反对把民间具有约定俗成的祭祀性的民俗活动进行反季节表演,这种行为既让传统民俗文化丧失庄严性和神圣性,也使民众对祖先的文化失去了敬畏感,从而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变得庸俗化和泛娱乐化。游客也是要正确的引导,不能一味地去迎合。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尊重民族文化,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律,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定能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成果。

祝愿你们以后的发展更加辉煌,谢谢你们。

作者:马盛德,撒拉族,青海循化县人。曾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特邀、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宗教舞蹈及非遗保护管理与研究。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西北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婚俗舞蹈研究》《中国民舞》等专著;发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传统舞蹈类非遗为何不能以“学院派”教育模式进行培训?》等论文百余篇。2016年11月任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次常会,此次会议,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与“古琴艺术”“热贡艺术”“太极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工作。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赏读 | 龙纹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与表达
不怕俗 就怕装
和田玉里的贵族,价格堪比宝石
延安首届石玉盛事“圣地杯”成交喜讯震撼来袭!
手里的和田玉玩着玩着,为何“变”了
特等奖权威发布|中国·延安(2024)首届“圣地杯”观赏石·珠宝玉石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从发现到欣赏,玩石高手的真实建议!
玉之大美 七色和田
大型泥塑《清明上河图》,太震撼啦!
领略艺术魅力!额济纳赏石文化与手工艺雕刻成果展开展
赏石有没有精神自由的高级境界
“我怎么看雕件雕得好不好?”“看开脸!”
明确!提前发工资
玉器,抛光不对,前功尽废
四合院之美,中国独有!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举行
“石”界盛宴,杭城再启——2024杭州赏石文化艺术节筹备中....
石友投稿 | 《北丹石一一双峰骆驼》走进中囯大漠奇石博物館
说一说假籽料的诞生过程
你不知道的和田玉青花之美
视频新闻 | 2024年第二十届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开幕
玩石,忙闲有致,松弛有度
“玉中之王”,不同时期的高古玉都有什么特点?
戈壁石竟有60多种?但最有价值的是这几种!
靠意境拍出天价的和田玉,火了!
赏读 | 古代老石盆欣赏
不是什么石头都能称为奇石
中国观赏石协会第四期赏石传承人研修班圆满结束
新疆的14种神奇的宝玉石
玩盆景玩出自己的路
80种典型奇石,让你收藏不再犯难!
金秋十月——带着美石游咸阳!
比籽料更难得 最具收藏潜力的山料!
中华之瑰宝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石头?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精髓以意相石
玩玉不能触碰的六大雷区
新疆大地之光 金丝玉魅力无限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美得惊心动魄!
展讯 | 2024第二十届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将于2024年9月23日开幕
奇妙的观赏石—丝绸路上的魔鬼城
清代的扬州玉雕艺术鉴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