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垃圾桶”翻出来的玉雕,能值大价钱!
最新动态
“垃圾桶”翻出来的玉雕,能值大价钱!
2024-11-309

收录于话题

#玉雕

玩玉的人,对于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各样常见的玉雕题材,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是,有些玉雕师傅就是喜欢不走寻常路,折腾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题材。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题材,竟然是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的灵感。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锦”代表华丽、富贵,“灰”暗示灰烬、残破。当这两个对立的元素,被素被创作者用各种奇思妙想融合起来,锦灰堆应运而生。

形成这种:破败与繁华,华贵与残缺,天然潇洒,相映成趣的艺术表达形式被称为“锦灰堆”。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而关于锦灰堆的起源,说起来还真是有些戏剧性。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


说法一:锦灰堆起源于元代,元初的画家钱选喝醉后,一时兴起,把桌上的蟹壳、鱼刺等食物残渣,随手画成了一副画,并题名“锦灰堆”。


说法二:锦灰堆起源于明代,因为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瓷器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当时画瓷的工匠将书房中的杂物画到瓷器上,后来,一些画家把它移到了纸上,成为了书画中一种独特的画种。

虽然没有准确的说法,但是足以证明大家都很欣赏这种遗憾的美感。


有人说这样的风格杂乱无章,不知所以。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它的美恰恰又隐忍在这些残破与混乱当中。带着一份古雅之气,玄妙无穷,标新立异。难怪“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用以“锦灰堆”作为自己著作的名字,回想之下,颇具深意。



 锦灰堆最开始只是一种书画形式,发展到清初,通过不断创新突破,这种艺术手法又被艺术家运用在瓷器和玉雕创作中,制造出颇具特点的器物,于朋友间相互赠送,自我欣赏、成为了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



△【民国】锦灰堆纹鼻烟壶


△【清】粉彩锦灰堆纹碗




近年来,当代优秀的玉雕大师们,在创作中借鉴了“锦灰堆”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样的题材深受广大藏家的喜爱,也有几百万的锦灰堆拍卖见诸报端。


  


“拼凑大法”暗藏玄机


将“锦灰堆”运用到玉雕当中也并不容易,其繁杂的艺术风格非常考验玉雕师的技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全面

将“锦灰堆”运用到玉雕当中非常考验玉雕师全方面的技艺。要善写真、草、隶、篆,能模仿各家字体,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用碑拓、篆刻等绝活。不光能写能画,还要能雕。 




因材施教


对于籽料、尤其是皮色料而言。雕以锦灰堆的题材其实非常适合。可以利用籽料的皮色、僵皮、形状、玉质等因素因材施艺,把所绘画的图案联合起来,将玉石表面不好的、甚至僵化的皮色绺裂利用巧雕,融会贯通。



复杂

从雕刻上来说,很多人以为,锦灰堆上图案复杂,感觉很乱。其实锦灰堆的图案每一个都必须经过玉雕师们的精心设计。



 锦灰堆的创作一定要是有一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图案、文字的结合等等,而且要有那种残缺的感觉。这就要求玉雕师们对书、画、雕都有很高的造诣。




协调

最重要的一点是,锦灰堆布局奇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有中国画的疏密聚散、更要相互映衬件件逼真。



锦灰堆的难点和妙处就在于,如果你能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它就是艺术,如果处理不好,那么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古代的文人雅士创造了锦灰堆这门独特的艺术,而玉雕师们将它发扬光大。  


锦灰堆的形象是残缺的,但这也正是锦灰堆妙的地方。它所呈现的残破与繁杂的背后是故事与传说。 



可惜的是,“锦灰堆”制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故而绘制“锦灰堆”的画家极少。这一传统技艺已濒临失传 … 


西方有经久不衰的波普艺术,也许跟锦灰堆有异曲同工。但在国内玉雕艺术中,锦灰堆却叫好却不叫座。



对于如今的人来说,锦灰堆甚至是很多玉雕题材都过于厚重。锦灰堆这类题材要么被有钱人束之高阁,要么被藏在博物馆供人流水线般的浏览而已。


有从业者说,玉雕题材可能有一种出路:那就是更加世俗化,也许简化的锦灰堆,做的更小,所表达的内容少一点。也许,这样能被更多人的接受。



当然,这样的一个选择题,可能哪个选项都不容易。


传递着种种时代印记的艺术,用它独特的缺憾美,在时空的这头呼唤着我们。作为爱玉石艺术的人,当然希望它能一直大放异彩,至少不要黯然陨落。

往期精彩回顾:

温德坤:浅析米芾相石法

玉雕的雅俗之争:走火入魔还是新奇异果?

清赏,案上雅玩

无事牌究竟有什么好?

探索审美新境

探秘罗布泊蛋白石

白石为王,碧玉中有潜力的“白”

玩石之时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浅谈奇石的气韵

巴彦淖尔赏石沙龙跨年博览会(1月8日—1月15日)

买玉、玩玉,要胆大,更要心细

当石头先生与石头小姐美丽的邂逅.......

传统赏石审美略探

让奇石的美丽流转起来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海底一万米有什么?

玉石也有年龄?该怎么选

赏石艺术国家博物馆展筹备协调会在北京召开

在风雨兼程中寻觅心灵的美石

天冷了,古人有哪些取暖神器?

解锁收藏背后的N个理由

今生就爱沙漠漆

古珠,千百年来流传的历史缩影

唐代赏石大家牛僧孺,一生“贪”石无数!又有几个人了解他呢?

37种碧玉,哪种值得买?哪种不值钱?

微型盆景

中国梦·戈壁魂“天赋河套杯”赏石沙龙跨年博览会(1月8日—1月15日)

超多金金金金金!

如何让仿古件有韵味?有文化内涵呢?

特克斯探宝

方寸之间见乾坤的小品石

古人为了盐能有多拼?生凿出超千米的井!

石之道

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

和田玉,六种最容易中招的造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